顧貞觀,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大學士,而納蘭容若,則是葉赫那拉氏,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他的一生一世一雙人則成為千古絕唱,在那個講究三妻四妾的年代,納蘭容若的思想絕對是超前的,這一點和顧貞觀有些方面恰巧是不謀而合,而顧貞觀與納蘭容若的友情一直為人稱道?,F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顧貞觀與納蘭容若的那些事吧。
納蘭容若與顧貞觀
納蘭容若雖是滿人,在后人看來,納蘭容若的骨子里更像是漢人。他喜歡詩詞歌賦,喜歡和才高八斗的漢人把酒言歡,談天論地。在納蘭容若所交往的漢人朋友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顧貞觀。納蘭容若與顧貞觀的友情,至今被后人津津樂道。
常言道,朋友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對納蘭性德而言,顧貞觀就是他一輩子的藍顏知己。說起納蘭性德與顧貞觀的友情歲月,還得從倆人第一次見面說起??滴跏迥?,懷才不遇的顧貞觀在滿腹憤懣中認識了納蘭容若。一次,納蘭容若讀了顧貞觀所寫的《金縷曲》,仿佛心中悵然之情一掃而過,心中只剩下歡喜與開心。顧貞觀見納蘭容若謙遜有禮,內心非常尊崇納蘭容若。
納蘭容若與顧貞觀在性格和對詩詞的追求方面,簡直一模一樣。當時,在世人看來,詞是閑適無聊的消遣方式,難登大雅之堂。但是,納蘭性德與顧貞觀對詞有共同的見解和追求,倆人經常在一起談論詩詞歌賦,心中無限暢快。在顧貞觀眼里,納蘭性德出身好,才氣高,官途順,仿佛自己才是最失敗的人。納蘭性德得知好友的憤懣,專門寫了一首《金縷曲》送給顧貞觀,讓他不要在乎身外之物,要敢于迎合本心。
后來,顧貞觀母親病逝,顧貞觀不得已離開京城,納蘭性德依依不舍地送別了友人。公元1685年,年僅30歲的納蘭性德去世。納蘭性德去世的第二年,顧貞觀回到家鄉過上了隱居生活。在對好友的緬懷中,顧貞觀將納蘭性德所寫的文稿,整理成《側帽集》一書,這本著作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