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指國家的公祭儀式,“戎”是國家的軍事行動。即將到來的大閱兵是當之無愧的國家大事。在這里,讓我們“穿越”到過去,看看中國古代關于閱兵的那些事兒……
目的:宣示大明強大實力
對一個國家來說,閱兵既是宣示國家實力,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方式,也是擴大國家影響力的重要手段。而在古代,閱兵的理由也大抵如此。明朝歷史上,永樂皇帝朱棣就曾經有過一次震驚世界的“大閱兵”。
說到明朝閱兵,就不得不說說明王朝建立初期的“國際形勢”。
明代有筒式火炮(資料圖)
明朝是推翻元朝而起,但成吉思汗建立的“四大汗國”三個仍在。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調動40萬大軍,分三路北進,把遠逃漠北的北元皇廷徹底打成“游牧民族”,但此后,大量曾在元朝任職的蒙古族、回族官員,流亡到中亞、西亞各國,這些“外來的和尚”拼命地鼓動所在國君主對明朝采取敵視態度。
1370年,西察合臺汗國權臣帖木兒發動政變,推翻西察合臺汗國,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帖木兒帝國”。帖木兒在擊敗奧斯曼土耳其后,隨即開始了遠征中國的準備,派間諜到北京活動,并在接待埃及使臣時當眾羞辱被扣押8年的中國使臣郭驥,隨后在撒馬爾罕召開“蒙古人大會”,打出“反明復元”的旗號。但蒙古本部的韃靼以及瓦剌反派使者至南京通報消息。
永樂四年,帖木兒大舉東征,號稱百萬大軍,實際兵力20萬,而此時,明王朝在河西以及哈密早已嚴陣以待。然而不久后,帖木兒病逝于東征路上,一場大戰煙消云散。
此后,帖木兒帝國諸皇子爭位,陷入內戰,所謂東征中國,可謂癡人說夢。
明朝方面,朱棣登基后,一面派遣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另一面派遣陳誠出使西域,帖木兒帝國的繼任者沙哈魯放棄仇華政策,遣使向明通好,恢復了朱元璋時代“宗主國”的關系。但是中亞各國“反明勢力”仍在。
另一面,鄭和在永樂十八年前五次下西洋,卻行至印度洋就返回,原因是埃及馬穆魯克王朝控制了紅海流域,嚴禁東方船隊進入。此后中亞以及西亞諸國正式承認了大明朝繼元之后的“天朝”地位。但對于明王朝的真實實力,各國也存有懷疑,因此,選擇一個合適的機會,宣示大明的強大實力,鞏固大明與中亞、西亞國家的“朝貢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閱兵,恰是最好的機會。
本文標題:宣示大明強大實力 永樂帝舉辦世界級大閱兵 - 戰史風云
本文地址:www.too200.com/news/2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