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enuitem id="6x17v"><video id="6x17v"></video></menuitem>
      <tr id="6x17v"></tr>

    2. <noscript id="6x17v"><nobr id="6x17v"><ol id="6x17v"></ol></nobr></noscript>
      <noscript id="6x17v"></noscript>
    3. 當前位置:盤龍歷史網 > 戰史風云 > 張靈甫帶整個編74師上孟良崮是對是錯

      張靈甫帶整個編74師上孟良崮是對是錯

      2020-11-04 23:05:35 來源:盤龍歷史網

      王牌軍和悍將

      孟良崮戰役中被殲的國民黨軍整編第74師,是國民黨軍嫡系部隊中的精銳,和新1軍、新6軍、第5軍、第18軍并稱為“五大王牌”,成立于1937年8月,當時下轄第51師、第58師,其中51師的前身是補充第1旅,58師的前身是警衛第1師,都是中央派的嫡系部隊,軍長是蔣介石的親信俞濟時。74軍剛剛成立就參加了抗戰初期著名的淞滬會戰,戰績斐然。隨后又參加南京保衛戰,雖然損失慘重但建制基本完整地撤到后方休整。1939年,中央化的雜牌部隊57師編入74軍序列,使74軍成為下轄三個師的甲種軍。在接下來的抗戰中,74軍先后參加徐州會戰、蘭封會戰、萬家嶺戰役、上高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湘西會戰,幾乎參加了正面戰場上的所有重大戰役,尤其是在萬家嶺戰役、上高會戰和常德會戰中表現極為出色,被評價為“戰斗力量最為堅強”,獲得國民政府第一號武功狀和最高榮譽“飛虎旗”,被譽為抗日鐵軍,成為第一批改裝蘇式裝備的5個軍之一,在抗戰后期更是成為由統帥部直接掌握的戰略預備隊,其重要性可見一斑。日軍也對74軍非常忌憚,充滿敬畏地稱之為“虎部隊”。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日軍指揮部通過截獲破譯中國軍隊電報,獲悉74軍正兼程馳援,頓時整個指揮部里氣氛為之凝重起來。因此,74軍在抗戰中是名副其實的虎賁王牌。

      張靈甫帶整個編74師上孟良崮是對是錯

      1945年8月,日本投降,74軍空運南京受降,并擔任南京守備,所以被稱為“御林軍”。1946年3月,改稱整編第74師。整編第74師師長張靈甫,原名張鐘麟,字靈甫,1903年出生,陜西長安人,少時就讀于陜西省立第一師范學校,1923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但中途輟學,南下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后加入國民黨軍參加北伐和對紅軍的“圍剿”,從連長、營長升至團長,后因殺妻鋃鐺入獄,出獄后投奔51師師長王耀武,在抗戰中憑借累累戰功,歷任團長、副旅長、旅長、副師長、師長、副軍長、軍長,張靈甫作戰彪悍,在74軍中素有“猛張飛”的外號,但他也不是只知道死打硬拼的莽夫,而是善于采用迂回戰術,既勇猛又刁鉆,是國民黨軍著名的悍將,正因為如此,他才能脫穎而出,越過眾多比自己資歷更深的將領,出任74軍的第四任軍長。解放戰爭開始后,他指揮的整編74師成為國民黨軍在華東戰場戰斗力最強的核心骨干,在淮陰、漣水、魯南等戰役中都讓解放軍吃了不小的虧。

      限期占領坦埠

      1947年2月,國民黨軍調整戰略,從最初對各解放區的全面進攻改為對陜北和山東兩地的重點進攻。在山東戰場,以整編74師為核心的第1兵團是絕對主力。3月下旬,國民黨軍開始全面攻擊,至4月上旬,基本打通津浦路徐州至濟南段,占領魯南地區,隨后繼續向魯中進擊,解放軍主動后撤,國民黨軍迅速跟進,于5月10日占領萊蕪、蒙陰、河陽,國民黨軍第1兵團司令湯恩伯被解放軍的行動所迷惑,一改先前的穩扎穩打戰術,不待與友鄰兵團協同,立即命令以整編74師、整編25師為主攻,從垛莊、桃墟北進,限令必須在5月14日攻占坦埠。

      張靈甫帶整個編74師上孟良崮是對是錯

      5月11日,74師攻占重山、艾山,先頭部隊51旅已渡過汶河。5月12日,74師開始大舉進軍,以58旅為前衛,師部和直屬部隊為本隊,57旅為后衛,直撲坦埠。當天上午,74師的前鋒51旅主力渡過汶河,并于下午攻占北岸三角山、水塘崮、楊家寨一線,但繼續向北推進時遭到解放軍頑強抵抗,只得在天黑前退回三角山。當天下午74師遇到的抵抗,已經明顯比之前激烈,張靈甫對此并不意外,他也判斷出已經開始和解放軍的主力接戰了。但是根據偵察發現在坦埠附近至少有解放軍的3個主力縱隊,這讓他意識到情況要比原先嚴重的多,決定改變原定計劃,第二天(即13日)只派51旅在汶河以北繼續進攻,而主力2個旅則在汶河南岸,這樣即便情況有異,也能及時應變。但是第1兵團沒有同意他的這一計劃,要求74師必須全師北渡汶河,務必按計劃于14日中午前占領坦埠。

      5月13日,74師按計劃繼續攻擊前進,經激戰攻占馬山、邁逼山、大箭,距離坦埠已不到6千米。馬山可是坦埠的最后屏障,從馬山到坦埠已經無險可守,幾乎是一馬平川了,眼看坦埠可以說是指日可下,但兩翼友鄰進展遲緩。張靈甫敏銳地察覺到了危險的氣息,當面解放軍調動頻繁,今天的處境比昨天更為險惡,為了避免孤軍深入,張靈甫于傍晚下令,放棄新占陣地,只在前沿要地留置少數部隊警戒,主力全線收縮至楊家寨、馬牧池、重山、艾山一線的汶河沿岸,使全師處在可進可退的態勢。湯恩伯接到張靈甫報告,一開始還不以為然,只是重復務必于14日中午攻占坦埠,同時飭令83師和25師必須確保74師側翼安全。但是隨軍行動的第1綏靖區第2處(情報處)處長軍統大特務毛森,因為去過前線比較了解情況,立即提出坦埠正面很可能確有解放軍主力,而74師又被分隔在汶河兩岸,左右兩翼雖說距離都不過只有五六公里,但與83師之間都是險峻山地,行軍很困難,與25師之間則只有一條臨蒙公路,難以及時展開部隊,局面還是很危險的。聽了毛森的話,湯恩伯也感到有些不妙,立即向國防部和徐州司令部聯系,希望能改變計劃。但國防部和徐州司令部相互推諉,湯恩伯不得要領,只好決定明天派兵團副司令李延年和毛森去前線察看情況,并就近督戰。

      張靈甫帶整個編74師上孟良崮是對是錯

      13日入夜后,74師的情況已經陡然嚴峻起來,58旅在馬牧池、王山莊一線遭到解放軍主力猛攻,51旅大箭山陣地也同時遭到解放軍攻擊,左右側后方向的天馬山、牧虎山一帶都發現有解放軍活動。更嚴重的是,83師通報其19旅部隊在黃石山遭到解放軍頑強阻擊,無法前進;25師108旅也在解放軍的強力攻擊下放棄了黃斗頂、堯山南撤,這樣一來,74師的左右兩翼都已經出現了20多公里的空當了!形勢已經可以說是岌岌可危了!張靈甫接到這些報告,作為身經百戰的將領,自然能判斷出解放軍已經有了圍殲74師的意圖,但是他的權限最多只能命令部隊收縮到汶河沿岸,在上級沒有同意的情況下,是沒法再繼續后撤了。于是他連連向第1兵團司令湯恩伯告急,但湯恩伯不但沒有同意他繼續后撤,還要張靈甫不要聽信不實報告,張靈甫也只好放棄了繼續后撤的念頭。13日晚上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間節點,如果這時74師能果斷后撤,脫離與解放軍的接觸,還是能擺脫被合圍的后果,但是由于國防部和第1兵團沒能采納張靈甫的建議,而使74師失去了最后的機會。

      解放軍方面,對74師的圍殲也在這天初步形成。當晚,陳毅粟裕聯名向中央軍委報告圍殲整編74師的決心和計劃:“74師系蔣介石反動軍隊的主要基干之一,全殲該敵后對戰局的影響遠遠超過殲滅第7軍、第48師;該敵正處我軍主力矛頭前,我不需要大的調動,即可集中四倍于敵之兵力,造成絕對優勢,便于分割圍殲,能求速決。而第7軍、第48師是廣西軍,擅長防御,難以速決全殲,如敵乘機攻占坦埠,我則陷于被動;74師雖系蔣軍精銳,戰力較強,但較突出孤立,且甚驕橫。

      張靈甫帶整個編74師上孟良崮是對是錯

      與蔣軍其余各部矛盾甚深,同時由于其深入山區,重裝備均留置后方,戰力相對削弱,且該敵正處進攻態勢,無防御依托,我軍突然反擊,可迫使其措手不及,陷入混亂,而左右各敵亦必因不明情況和害怕被殲而不敢貿然赴援,利于我主攻集團乘機猛烈反擊,達成全勝。”13日晚,第1、第8縱隊主力尋隙向敵縱深穿插,1縱1師于14日拂曉占領孟良崮西北的堯山,1縱獨立師由于找向導耽擱了時間,趕到集結地點已經比規定時間晚了幾小時,領受任務后立即跑步前進,兩小時強行軍20公里,也在14日拂曉前按時占領天馬山。

      搶占孟良崮不失是個上策

      5月14日,74師正準備按計劃再向坦埠進攻,不料當面解放軍已經搶先發起進攻,而且投入兵力比前兩天還要雄厚,張靈甫立即命令暫停進攻,各部就地轉入防御,但接下來的情況更加不妙,左翼解放軍已越過天馬山,正向垛莊急進;右翼解放軍也過了牧虎山正向萬泉山前進。解放軍對74師鉗形攻擊的態勢已經非常明顯,到上午9時許,張靈甫終于意識到解放軍有圍殲74師的意圖,這才決心不再服從攻取坦埠的命令,命令以51旅為前導,師部居中,57旅殿后沿孟良崮以西向南撤退,58旅則占領孟良崮一線掩護師主力后撤,在師主力撤退后再單獨沿孟良崮以東撤退。

      張靈甫帶整個編74師上孟良崮是對是錯

          就在14日上午,解放軍1縱攻占曹莊、黃斗頂山、天馬山等要點,割裂74師與25師的聯系,并占領285和330高地,切斷了連接垛莊的急造軍路;8縱攻占桃花山、鼻子山,割裂了74師與83師的聯系;6縱也連夜急進,于14日晨到達垛莊西南觀上、白埠地區;正面的第4、9縱隊連夜猛攻,奪取黃鹿寨、馬牧池等地。海拔575米的孟良崮是蘆山山區的主峰,山頭面積約1.5平方公里,位于蒙陰縣垛莊鎮境內,屬蒙山山系。相傳宋朝楊家軍將領孟良曾屯兵于此,故此得名。蘆山山區位于蒙陰東南60千米,南北長約30千米,東西寬約40千米,孟良崮、萬泉山、雕窩等山峰起伏相連,山勢險峻,草木稀疏。盂良崮主峰向西北連接兩個540高地,西北端為520高地;其東南為蘆山(即620高地),東為雕窩,向北山巒起伏直抵汶河,向南4千米為臨(沂)蒙(陰)公路。主峰與其兩側的大崮頂、蘆山大頂呈北西向斜列,突兀于群山之上。孟良崮地處交通要道,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74師的撤退還是比較迅速,在中午前后51旅已經到了孟良崮附近,如果一切順利的話,74師主力將于午后14時左右撤到74師的后方基地垛莊。就在這關鍵時刻,正向垛莊穿插迂回的華野1縱比74師搶先趕到了孟良崮,發現74師主力正在沿公路南撤,1縱獨立師1團團長王誠漢意識到情況緊急,立即果斷放棄穿插搶占垛莊的原定計劃,搶占公路東北的285高地及西北無名高地。幾乎同時獨立師3團也搶占了孟良崮以西的330高地,徹底切斷74師與25師的聯系。隨后1團、3團便占據高地向正沿公路撤退的74師猛烈開火。

      張靈甫帶整個編74師上孟良崮是對是錯

      張靈甫接到51旅退路被解放軍切斷的報告,立即意識到如果不能及時退回垛莊,不僅得不到糧食彈藥補給,而且會被困在狹窄的公路上,完全陷于困境。于是立即命令51旅全力反擊285高地和330高地,務必打開撤回垛莊的通道和打通與25師的聯系。然后他馬上召集各旅旅長開會,商議下一步行動。經過商議,決定退守孟良崮。具體部署是58旅占領孟良崮及附近600高地、蘆山、雕窩一線,51旅占領孟良崮以西面梨溝、馮家莊一線,57旅占領以北當陽、孟家峪一線。這是74師在面臨解放軍4個主力縱隊的圍攻態勢下所決定的,正面是4縱和9縱從北面壓過來,8縱已切斷74師與83師的聯系,1縱則迂回到汶河沿岸至界碑一線。

      并切斷74師與25師的聯系。在這種局面下,盡快搶占制高點,穩定住局面后再圖反擊,是很正常的應對之舉。而且在這個部署中,張靈甫只派1個團控制孟良崮,主力擺在界碑、臨蒙公路兩側便于機動的位置,并盡量與左右兩翼友軍相連接,完全是依托制高點靠攏友軍,重點在于隨時能走的自保方案,一點也看不出要在孟良崮與解放軍決一死戰的打算。同時在各旅按照預定部署搶占各制高點的同時,張靈甫還是嚴令51旅猛攻285高地和330高地,力圖打開退回垛莊和打通與25師聯系。經過反復激烈爭奪,51旅在黃昏17時許先后攻占了285高地和330高地。與此同時,25師也曾派部隊進攻330高地以西的覆浮山,但在解放軍頑強阻擊下無功而返。

      張靈甫帶整個編74師上孟良崮是對是錯

      到14日黃昏時分,74師基本實現預定計劃,各旅都占領了指定位置,張靈甫也將師部安排在540高地,總算可以緩一口氣的張靈甫向兵團報告:“寒黃昏前,安全集中于孟良崮、蘆山間地區,正加強工事,嚴密防范。”電報中的“寒”是14日的電報韻目代號,整個電報語氣還是比較平穩,顯然張靈甫此時還認為局面尚在控制之中,還沒到怎么危急的地步。對于解放軍而言,沒能搶在74師之前占領孟良崮,無疑是一大失策。其實華野司令部已經意識到孟良崮的重要性,在14日上午連續三次緊急命令1縱占領孟良崮,但1縱拼盡全力趕路,還是比74師晚了一步。在中午前趕到的只有獨立師的2個團,面對大舉南撤的74師主力,只能搶占公路旁的兩個高地,等縱隊主力趕到時,孟良崮一帶高地已經都被74師所控制,單憑1縱的力量要想和已經站穩了陣腳的74師爭奪孟良崮,顯然是不現實的。于是粟裕只好命令1縱暫停攻擊孟良崮,等待其他部隊趕來。

      戰后1縱司令員葉飛就曾提到,如果當時1縱能搶先占領孟良崮,會同其他各縱隊攻擊正在公路上撤退的74師,可能不出五小時就能全殲74師??梢娫诖藭r,74師搶占孟良崮還不失是個上策。而張靈甫這時決定占領孟良崮,更多考慮地是能夠盡快依托制高點穩住陣腳,然后再行反擊,就像他半個月前在臨蒙公路遇到解放軍攻擊時那樣,并沒有固守孟良崮的打算,因為孟良崮一帶都是石頭山,無法構筑工事,水源也沒有,并不適合作為固守的戰術支撐點,是軍事上所說的“絕地”,而且74師本身攜帶的彈藥也已經消耗大半,上策是盡快回到垛莊,而不是在孟良崮與解放軍大戰一場。

      上山容易下山難

      張靈甫帶整個編74師上孟良崮是對是錯

      但是張靈甫上了孟良崮要再想下來,就由不得他了。因為在接到他占領孟良崮的電報后,國民黨軍統帥機關認為74師占據著制高點,享有地利之優,加上其強勁的戰斗力,附近又有兵力雄厚的外圍部隊,正是與華東解放軍主力決戰的大好時機,于是蔣介石親自下令74師堅決固守,吸引解放軍主力,來個中心開花!于是徐州司令部和第1兵團也就根據統帥部的這一計劃接連命令74師固守待援中心開花,張靈甫本來正準備向外突圍,正是在上級接連電令的壓力下,最終放棄了突圍的打算。此時解放軍的合圍態勢還未確實形成,74師真要全力突圍,成功的可能性還是很大。

      但是張靈甫考慮突圍首先是違背了命令,其次必然會丟失大量重裝備,即使突圍成功也必然會受到處罰。而如果遵照命令固守待援的話,至少目前74師建制完整,控制著制高點,友鄰距離也只有數公里之遙,以74師的強悍戰力,堅守一兩天自然不在話下。正如張靈甫對部下所說的,“依此有利地形,只要友軍來得快,有可能打好!”當然,要想打好,不僅在于74師能否守得住,同樣還在于友鄰能否來得快。不管怎樣,最后張靈甫還是決定遵照命令,固守孟良崮,這才導致了74師最后覆滅的命運。

      張靈甫帶整個編74師上孟良崮是對是錯

      74師面對數倍于己的解放軍,在孟良崮這個無水的絕地堅守了整整三天,不失王牌軍的本色,但友鄰的援軍卻遲遲不到,最終讓中心開花的意圖告吹,也將74師送上了徹底被殲的末路。所以孟良崮戰役的關鍵,并不在74師本身,這點張靈甫自己早就有所預感了,他在5月6日給蔣介石的信中就寫到:“以國軍表現于戰場者,勇者任其自進,怯著聽其裹足,犧牲者犧牲而已,機巧者自以為得志。賞難盡明,罰每欠當,彼此多存觀望,難得合作,各自為謀,同床異夢。”

      張靈甫帶整個編74師上孟良崮是對是錯

      這幾點可謂一針見血,不論張靈甫率部上孟良崮到底是出于本心還是迫于上級壓力,關鍵的是國民黨軍各部隊之間同床異夢,各自為自己打算,全無絲毫大局觀念,如果25師和83師從一開始就全力馳援,二梯隊的11師、65師、48師和第7軍都能全力以赴,那么戰局完全就不會這樣。所以說74師在孟良崮的覆滅絕非偶然,如果國民黨軍內部的這些問題不解決,即使不在孟良崮,也會在其他地方出現這樣的結局。因此,上不上孟良崮并不是重點,國民黨軍內部的矛盾才是癥結所在,這一問題不僅在孟良崮葬送了74師,也最終輸掉了整場戰爭。


      本文標題:張靈甫帶整個編74師上孟良崮是對是錯 - 戰史風云
      本文地址:www.too200.com/news/2632.html

      相關內容推薦
      標簽:
      與文章關鍵字相關的新聞
      戰史風云最新文章
      精華推薦
      熱門圖文
      私密饱满粉嫩
        1. <menuitem id="6x17v"><video id="6x17v"></video></menuitem>
          <tr id="6x17v"></tr>

        2. <noscript id="6x17v"><nobr id="6x17v"><ol id="6x17v"></ol></nobr></noscript>
          <noscript id="6x17v"></no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