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止戈為武的意思是什么?成語止戈為武的意思是指武字是止戈兩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戰,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對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那么,成語止戈為武的主人公是誰?成語止戈為武出自何處?止戈為武有什么歷史典故?
成語止戈為武的主人公是楚莊王
楚莊王,又稱荊莊王(出土戰國楚簡作臧王),羋姓,熊氏,名侶(一作呂、旅),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稱霸中原,威名遠揚。
楚莊王曰:夫文止戈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是中華尚武第一人。
成語止戈為武出自何處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莊王曰:夫文止戈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
《北齊書·文苑傳·樊遜》:“然后除其苛令,與其約法,振旅而還,止戈為武。”
止戈為武有什么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楚國大夫潘黨,勸楚莊王把晉國軍人的尸體堆積起來,筑成一座大“骨髏臺”(叫做“京觀”),作為戰爭勝利的紀念物,留給子孫后代看,借以炫耀楚國的武力,威懾諸侯。
楚莊王卻不同意這種做法,他說:“戰爭不是為了宣揚武功,而是為了禁止強暴,給百姓帶來安定的生活。從文字組成上講,這個‘武’字是由‘止’和‘戈’兩個字組成的,‘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武功應該具備七種德行:禁止強暴、消除戰爭、保持強大、鞏固基業、安定百姓、團結民眾、增加財富。……這七種德行,我一種也沒有,拿什么留給子孫!……晉國的軍卒為了執行國君命令而戰死的,他們也沒有什么錯。怎么可以用它們的尸體做京觀呢?”楚國的軍隊按照楚莊王的命令,到黃河邊祭祀了河神,修筑了一座祖先宮室,很快就班師回國了。
kk歷史網相關推薦:
成語好大喜功是什么意思?好大喜功的故事
成語不寒而栗是什么意思?不寒而栗的故事
成語出爾反爾是什么意思?關于出爾反爾的故事
本文標題:成語止戈為武的主人公是誰?止戈為武有什么歷史典故 -
文史百科
本文地址:www.too200.com/news/4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