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不論是用在什么行業上都是適用的,而中國的發展歷程也證實了這句話,從遠古的部落聯盟到國家的建立,這些都一再的證明制度與規矩的,不過,現在小編要說的并不是一個國家是如何建立的,而是國家軍事制度的發展,知道什么是府兵制的嗎?府兵制與募兵制的區別是什么呢?以下見分曉。
什么是府兵制?
府兵制,中國古代兵制之一。該制度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府兵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全國都有負責府兵選拔訓練的折沖府。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建于大統年間(535~551),歷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趨完備,唐太宗時期達到鼎盛,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5)停廢,歷時約二百年。
府兵制和募兵制的區別
府兵制的出現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雖說利處很多,國家也不用出錢,但是我認為這是一種專制,總歸長久不了。府兵制停廢后就全面實施募兵制,那么府兵制和募兵制的區別如何呢?
想要了解兵制和募兵制的區別,就得知道什么是府兵制和募兵制。府兵制是剛開始實行時受到百姓的歡迎,因為他們再也無需依附強大的權勢討生活,而是通過國家分配的天地就能自給自足。
可是隨著戰爭不斷,問題逐漸暴露。戰爭來了,老百姓家里的男丁都得出去打仗。他們從未接受過任何的訓練,上戰場無異于去送死。不僅如此,打仗時還要自備糧草和兵器。這對于本就貧寒的家庭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面對在外打仗的人不斷來信要糧的信,在家的婦孺就算自己不吃也要砸鍋賣鐵不能讓在外打仗的男人們餓著送死。
募兵制在戰爭來臨時急切的需要出現,原因如下:國家需要專業的隊伍;加上迫于無奈,很多百姓重新依附大族;打完仗很多人又重新務農,一點都分不到戰場上的功勞;打仗的需要自備糧草;不是專業的軍人往往上去就是送死。
募兵制是國家向廣大百姓征集士兵的一種方式,征集的士兵需要達到一定的標準才能被入取。國家需要給士兵發放糧餉和軍餉,重要的是戰功卓著者還能受爵封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且軍人的素質較高。據說選兵的要求很高,應征入伍的人必須能在穿著三層衣甲、頭戴銅盔、手持兵器、肩背軍糧的情況下半天跑45公里,以上就是府兵制和募兵制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