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月兒明呀,一到農歷八月十五,大家就開始著張羅過節了。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外的游子與家人團聚的好時節。在宋朝八月十五人們是如果過中秋節的,一起來看看吧。
宋代,“中秋節”的概念已形成,而且深入民間。
“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于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梁錄》中,這本書所記述的是南宋時的節日風俗,卷四中的“中秋”條稱,“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而該書的《序》,即是吳自牧于“中秋日”所作。
宋代除繼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風俗外,還有更瀟灑的活動“玩月”。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秋”條稱,“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附近居民半夜都能聽到從后宮傳出的音樂聲,此即所謂“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云外”。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
南宋時期,“玩月”熱鬧得更近乎瘋狂。吳自牧筆下曾詳細記述了臨安的中秋之夜:“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絕。”
這段文字不需要翻譯,相信讀者也能體會到當時中秋節的熱鬧氣氛。南宋中秋之夜可謂“歡樂之夜”,當時負責京城治安的“金吾”(相當于警察的官員)也不多事,干脆取消了夜禁。
宋代這種“玩月”的時尚,亦即大家所說的“賞月”。其實唐代已出現“玩月”一詞,唐盧肇《唐逸史》中便提到唐玄宗李隆基“玩月”之事,當時名叫羅公遠的道士,曾應召入京,于中秋之夜“侍明皇于宮中玩月”。
本文標題:古人是怎樣過中秋?宋代人的中秋節 - 傳統文化
本文地址:www.too200.com/news/4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