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資料是由(盤龍歷史網www.too200.com)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后發布的內容,讓我們趕快一起來看一下吧!
柬埔寨全名柬埔寨王國(Kingdom of Cambodia),通稱柬埔寨,舊稱高棉,位于中南半島,西部及西北部與泰國接壤,東北部與老撾交界,東部及東南部與越南毗鄰,南部則面向暹羅灣,柬埔寨領土為碟狀盆地,三面被丘陵與山脈環繞,中部為廣闊而富庶的平原,占全國面積四分之三以上,境內有湄公河和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薩湖(又稱金邊湖),首都金邊。
柬埔寨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于公元1世紀下半葉建國,公元9世紀至14世紀吳哥王朝為鼎盛時期,國力強盛,文化發達,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吳哥文明。
1863年起,柬先后被法國和日本占領,1953年11月9日獨立,20世紀70年代開始,柬經歷了長期的戰亂,1993年在國際社會的斡旋和監督下,柬舉行大選,恢復了君主立憲制,此后,隨著柬國家權力機構相繼成立和民族和解的實現,柬埔寨進入和平與 發展的新時期。
1、史前時期
柬埔寨人很早便在這里生息、繁衍,創造人類早期的文明,考古工作者在三隆森、龍甫勞及穆魯白利等地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遺物,如石斧、骨制釣具,俄厄港的發掘進一步顯示出這時人們已進入金石并用時代。
由于柬埔寨地處陸海的通道,遠古時代的一些部族從陸路或海上由此經過,進入印度支那腹地,或在東南亞沿海定居,公元前6~前5世紀,柬埔寨人的祖先-高棉人(又稱吉蔑人)由中國云南南遷,在湄公河上游、孟河一帶短暫停留后,分別向西南和東南方向移動,到達今柬埔寨和越南南部一帶,建立了扶南國。
2、扶南時期
約公元1世紀,一個叫混填的印度人來到扶南娶扶南最早的女王柳葉為妻,從而成為國王。
3世紀,百姓共推大將范蔓為王,范蔓自稱“扶南大王”,兼并鄰近各部族,并由海道向馬來半島擴張。
3世紀時,扶南領有廣大領土,成為統治中南半島南部的一個強盛國家,其疆域大體約相當于今日的柬埔寨和越南的南圻。
扶南國開始具有國家的初步規模,有國王、城廓和宮室,實行王位繼承制,并以“邑”對其諸子進行分封;有軍隊;有文字;人民交納貢賦,這是一個從原始社會剛脫胎出來的初期奴隸制國家。
在公元最初幾個世紀,勤勞、智慧的扶南人就創造了比較發達的物質文明和較為先進的文化,早期的扶南便有了較為發達的農業和比較先進的冶金術與手工業,他們能制造金銀器皿,以木為料,建立宮室和房屋,從勞動中,已經懂得了某些天象的規律,有了初期的歷法,在東西方海上交通和貿易中,扶南是一個中轉站,也是一個商品集散地。
4世紀,扶南一度處于分裂和混亂狀態,4世紀末或5世紀初,陳如二世被舉為扶南王,結束了混亂局面,他“復改制度,用天竺法”,婆羅門教和佛教也先后傳入扶南,婆羅門教成為國教。
扶南和中國很早便開始了交往,公元84年,扶南派遣使者到中國訪問,兩國以珍貴的禮品相互饋贈,這是史書所載兩國最早的接觸,中國三國時,兩國交往更加頻繁。
3、真臘時期
5世紀末到6世紀初,由于統治者內部的紛爭,扶南開始衰落。
6世紀中葉,高棉人宣告脫離扶南王國而獨立,中國史書稱之為“真臘”,真臘國在6世紀末或7世紀初,戰勝了扶南,建立起統一的高棉王國。
8世紀初,由于內戰,國家發生分裂。
8世紀末,夏連特拉王朝趁機入侵,吞并了真臘王國。
9世紀初,耶跋摩二世重新統一真臘,802年定都于吳哥地區,史稱吳哥王朝,吳哥王朝時期,真臘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成為印度支那半島的一個十分強盛的封建農奴制國家。
在真臘時期,柬埔寨實現了由奴隸占有制國家向農奴制國家的轉變,出現了農奴主和農奴的階級分野,土地屬于以國王為代表的農奴主階級所有,農奴只有土地使用權,他們要將收獲的1/10作為地租交給土地所有者,奴隸還存在于真臘社會,但已不是社會勞動力的主體,真臘的封建農奴制延續了千余年。
4、吳哥王朝
9~13世紀,高棉人民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燦爛的吳哥文化。
12~13世紀是其最輝煌繁榮時期,最杰出的代表是吳哥寺和吳哥通王城。
吳哥城曾是東南亞歷史上最大、最繁榮、最文明的王國之一的高棉王朝皇家中心,從9世紀的最后10年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遷都至吳哥直到13世紀初期,吳哥諸王統治著南起中南半島南端,北至云南,東自越南,西到孟加拉灣的大片土地,在此期間,他們動用了大量人力、財力從事大規模建設,以為自己和國都增色。
自闍耶跋摩七世后,國勢逐漸衰落,1431年泰族軍隊攻占并洗劫了吳哥,此后該城便被廢棄。
5、金邊王朝
公元1432年首都由吳哥遷往金邊,王朝名由吳哥王朝改為金邊王朝,王室血統未變,其中1976年1月頒布憲法,改國名為民主柬埔寨,廢除君主立憲制。
1432年,暹羅人攻陷吳哥,柬埔寨國都向南遷移,兩年以后,定都百囊奔(金邊),吳哥舊都從此荒蕪,暹羅人一再入侵遭到柬埔寨人民的激烈反抗,巴隆·拉嘉一世(1566~1576在位)甚至一度將王都又遷回吳哥。
暹羅人于1594年攻陷柬埔寨都城洛韋(在金邊稍北),為了對付暹羅人的入侵,薩塔王設法從侵入東南亞的西班牙人那里尋求援助,1596年西班牙把遠征軍開進柬埔寨,次年把薩塔王的幼子推上王位,成為巴隆·拉嘉二世(1597~1599在位),在暹羅軍隊的幫助下,薩塔王的弟弟索里約波返回柬埔寨,奪取王位,被稱為巴隆·拉嘉四世(1603~1618在位),從這時到19世紀中葉,統治集團內部紛爭頻繁,從1603~1848年,國王22次易位,使柬埔寨處于十分軟弱的地位。
17世紀前期,吉·哲塔二世(1618~1628在位)一度擺脫了暹羅的羈絆,但因和一位越南公主結婚,越南人趁機而入,逐漸蠶食柬埔寨領土,力圖實現對柬埔寨的控制和吞并,為此,越南同暹羅進行了激烈的爭奪,終使柬埔寨處于越南和暹羅雙重奴役的地位,成為它們共同的附庸。
1993年9月21日,制憲會議通過新憲法,決定恢復君主立憲制,柬埔寨王室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其始祖來自歷史上的真臘國,如果計算母系和父系,互相有血緣關系的柬埔寨王室已經維持統治1940多年了,在亞洲是僅次于日本排第二位的最長王朝。
6、法國殖民統治時期
1863年法國人強迫諾羅敦國王簽署了喪失主權的法柬條約,把柬埔寨完全置于法國的保護之下,成為法國的保護國,在法國“保護”之下,柬埔寨國王徒具虛名,法國駐柬埔寨留守使是真正的統治者。
法國保留“土人政府”推行殖民政策,法國人控制了全部軍隊和警察,經濟命脈也完全掌握在法國人手中,他們剝削柬埔寨人民,掠奪柬埔寨財富,在法國殖民統治之下,文化遭到窒息,教育極端落后;特務到處橫行,人民的一切權利被剝奪,此時期的柬埔寨,與殖民地無異。
從15世紀至19世紀中葉,柬埔寨社會繼續保持著封建農奴制的性質,法國的殖民統治破壞了柬埔寨原有的社會結構,封建農奴制開始解體。
1940年9月,日本占領柬埔寨,法國的行政機構繼續存在,但必須為日本侵略者服務。
1945年3月,日本直接控制柬埔寨,同年8月日本投降,10月,法軍重新入侵柬埔寨,恢復殖民統治,柬埔寨人民和越南、老撾人民一起共同進行長期而艱苦的抗法戰爭。
1946年1月,柬埔寨和法國簽訂臨時協定,法國放棄對柬埔寨的保護,諾羅敦·西哈努克國王作出愛國的選擇,在外交戰線上堅持同法國殖民者進行斗爭。
1953年2月9日至11月8日發動了“爭取獨立的王家改革運動”,迫使法國交出統治權力,11月9日,舉行了權力移交儀式,柬埔寨王國宣布獨立。
7、王國政府時期
1954年7月21日法國被迫在關于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會議的文件上簽字,與會國一致承認諾羅敦·西哈努克國王領導的王國政府為柬埔寨唯一合法政府。
1955年3月18日,西哈努克宣布退位,讓位給其父諾羅敦·蘇拉馬里特;4月,西哈努克組織柬埔寨人民社會同盟,自任主席;9月舉行普選,人民社會同盟獲得國民議會全部席位,西哈努克出任首相兼外交大臣。
1960年4月蘇拉馬里特國王病逝,西哈努克宣布取消王位繼承制,同年6月,國民議會推舉他為國家元首,獨立后,西哈努克政府執行和平、中立、獨立的外交政策,在國際上得到好評,1958年中柬兩國正式建交。
1969年,柬埔寨軍隊同西哈努克親王統治集團中的左翼反對派之間的沖突日益加劇,西哈努克親王的處境隨之惡化。
1970年3月18日朗諾集團在美國的指使下發動政變,推翻了諾羅敦·西哈努克親王領導的王國政府,同年3月23日,西哈努克親王在北京宣布成立柬埔寨民族統一陣線,5月5日宣布成立王國民族團結政府,柬埔寨人民經過5年多浴血奮戰,終于在1975年4月17日解放了金邊,贏得了全國性的勝利。
8、民柬政府時期
1976年1月5日,《民主柬埔寨憲法》公布;4月,西哈努克宣布退休;同年召開了第1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國家主席團、人大常委會和政府等國家機構,喬森潘任國家主席團主席,賓努為高級顧問,波爾布特任政府總理。
1975~1978年期間,柬埔寨政府集中力量進行經濟恢復和建設,同時進行捍衛國家獨立與主權的斗爭。
1979年1月7日,越南侵略軍占領金邊,成立了以韓桑林為首的“柬埔寨人民革命委員會”和“柬埔寨人民民主共和國”,民主柬埔寨政府領導柬埔寨軍民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英勇抗擊越南侵略者,他們經受了越南侵略軍大規模進犯的考驗,保存了有生力量,同時,民柬政府進行了認真的總結,糾正了過去政策中的某些失誤。
1979年12月15~17日,柬埔寨人大常委會、政府、軍隊和各部代表召開聯席會議,決定中止執行民柬憲法,并改組政府,由喬森潘任總理,他同時擔任柬埔寨愛國民主、民族大團結陣線臨時主席。
1981年9月4日,西哈努克、宋雙、喬森潘在新加坡會晤,并簽署了三方聯合聲明,表示了聯合抗越的共同愿望;12月6日,柬埔寨共產黨宣布解散。
1982年7月9日,成立了以西哈努克為主席、喬森潘為副主席、宋雙為總理的民主柬埔寨聯合政府,在國際上,民柬聯合政府贏得了廣泛的同情和支持,在國內,各派愛國力量紛紛團結在民柬聯合政府周圍,他們捐棄前嫌,顧全大局,團結一致,共同抗敵。
1984年8月,柬埔寨抵抗力量實現戰略轉移,深入內地,開展游擊戰,打擊侵略者。
1985年1月,西哈努克再次回國視察;2月3日主持了民柬聯合政府國防協調委員會會議;9月,喬森潘簽署了一項新聞公報,宣布由喬森潘任民柬主席,宋成任民柬副主席兼國民軍總司令,原民柬最高軍事委員會自8月24日起停止活動;波爾布特退休并改任高等國防學院院長。
1986年民柬聯合政府三方在北京會晤并舉行內閣會議,提出了政治解決柬埔寨問題的8點建議,主要內容是:同越南談判,越南分兩個階段從柬埔寨撤軍,在越南完成第一階段撤軍后,韓桑林集團可參與同民柬聯合政府的談判,組成以西哈努克為主席,宋雙為總理的四方聯合政府,實現民族和解,民柬聯合政府八點建議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歡迎與支持。
1988年1月4日,西哈努克親王發表聲明,表示在越南撤軍問題上決不讓步,次日,西哈努克致電喬森潘和宋雙,重申民柬三方共同進行反抗越南殖民者的斗爭決心。
1991年7月,西哈努克被推舉為柬全國最高委員會主席;10月23日,柬埔寨問題國際會議在巴黎召開,簽署了《柬埔寨沖突全面政治解決協定》(通稱《巴黎協定》);11月,西哈努克親王返回祖國,全國最高委員會在金邊設立總部。
1993年5月23日—28日,柬埔寨在聯合國駐柬埔寨臨時權利機構的組織和監督下舉行大選,選舉產生制憲會議;9月21日,制憲會議通過新憲法,決定恢復君主立憲制;9月24日,西哈努克親王簽署新憲法,制憲會議轉為國民議會;9月26日,聯柬機構宣布結束在柬的使命;11月2日,柬王國政府正式成立;11月15日,聯合國駐柬埔寨維持和平部隊全部撤離,柬王國進入和平重建歷史新時期。
1993年5月,柬在聯合國主持下舉行首次全國大選;9月,頒布新憲法,改國名為柬埔寨王國,西哈努克重登王位,11月,柬王國政府成立,拉納烈和洪森分別任第一、二首相。
1994年柬國會通過立法宣布民柬為非法組織。
1997年7月,聯合執政的人民黨(以下簡稱“人黨”)和奉辛比克黨(以下簡稱“奉黨”)爆發軍事沖突,拉納烈被廢黜第一首相,流亡國外。
1998年7月26日,柬舉行第二次全國大選,人黨獲勝成為第一大黨,11月30日成立以洪森為首相的第二屆聯合政府,奉黨國會議席居次,拉納烈出任國會主席,12月,前民柬領導人喬森潘、農謝歸順政府,柬民族和解取得重大進展,進入和平與發展的新時期。
2003年7月,柬舉行第三屆全國大選,人黨獲勝,人、奉、森三黨在權利分配上分歧嚴重,組閣陷入僵局。
2004年7月15日,組閣僵局被打破,人黨和奉黨就聯合執政達成協議,拉那烈和洪森分別任國會主席和政府首相,第三屆王國政府正式成立。
2004年10月6日,西哈努克國王在北京宣布退位;14日,柬王位委員會9名成員一致推選西哈莫尼為新國王;29日,西哈莫尼在王宮登基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