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號和謚號都是古時候對死者的一種帶有評價性質的稱謂。
廟號:起源于商代,君王駕崩君以后被供奉在祠堂里的名字,如“某某宗”和“某某祖”都是廟號。
通常,歷代的開國君主都被稱為“某祖”,而開國皇帝的祖先也被追封為“某祖”。
除了開國皇帝以,其他皇帝都被稱為“某某宗”,比如宋太宗的趙匡義和清高宗乾隆。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的。在實際中很多朝代都出現了多個“祖”,尤其是清代。
除了清朝的開國君主清太祖努爾哈赤,還有清世祖福臨和清圣祖玄燁??偣灿腥齻€“祖”。
明朝也有兩個“祖”,一個是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另一個是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然而,大多數朝代都是嚴格按照規則來的。只有一個“太祖”或者“高祖”,其他皇帝都叫“宗”。
但是在隋朝之前,并不是每個皇帝都有一個廟號。周朝、秦朝直接廢除了廟號,直到漢朝才開始恢復,廟號必須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皇帝才有。例如,在漢武帝劉徹,“武帝”是他的謚號,“漢世宗”是他的廟號。但是漢武帝的父親,漢景帝劉啟卻沒有廟號。劉啟死后,只有一個謚號“孝靖皇帝”。
由于漢朝大臣認為是漢景帝的決策的錯誤導致了七國的混亂,導致了宗室的自相殘殺,這是漢景帝的一大過失,所以大臣們決定不給他廟號。
所以從漢朝到隋朝,如果一個皇帝工作做得不好,他甚至沒有廟號。直到隋朝,每個皇帝都有自己的廟號。
謚號:謚號是周朝發明的。周朝建立后,商朝的廟名被廢棄,代之以謚號為始王。
謚號帶有強烈評價性質,是一個君主死前所作所為的最終結論。后來衍生到王公、諸侯和大臣死后,他們也會被追封謚號。
當然,謚號也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謚號也分為:上謚、下謚、平謚號,這要看他生前的受歡迎程度。
從周代到清末,幾乎每個君主都有謚號(除了秦朝,它沒有廟名也沒有謚號)。所以一些沒有廟號的皇帝,我們以謚號稱呼。
后來,為了統一稱謂,唐朝以前的以皇帝都簡稱為謚號,避免混亂。唐朝(包括唐朝)以后的皇帝都以廟號來稱呼